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

高校教授学术造假20年,为何现在才被发现?

当警方的手铐扣在这位“首席科学家”手腕上时,人们才发现这位号称省高考状元的学霸,真实学历可能止步于高中;那些被引6000次的论文,在学术数据库里根本“查无此文”。更讽刺的是,这个学术江湖的“南郭先生”,居然在高校讲台上吹了20年的竽。从2023年高调引进到2025年狼狈解聘,江苏科技大学用两年时间上演了一出“请神容易送神难”的荒诞剧。

高校教授学术造假20年,为何现在才被发现?

当警方的手铐扣在这位“首席科学家”手腕上时,人们才发现这位号称省高考状元的学霸,真实学历可能止步于高中;那些被引6000次的论文,在学术数据库里根本“查无此文”。更讽刺的是,这个学术江湖的“南郭先生”,居然在高校讲台上吹了20年的竽。从2023年高调引进到2025年狼狈解聘,江苏科技大学用两年时间上演了一出“请神容易送神难”的荒诞剧。

翻开郭某的“学术画皮”,每一笔都透着黑色幽默。他的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历像极了淘宝定制的山寨包包——远看是奢侈品,近看连防伪标都贴反了。而所谓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,更像是学术界的“微商镀金术”。最魔幻的是,这样漏洞百出的简历,居然能通过高校人事处的火眼金睛,可见某些人才引进审核比小区门禁还宽松。

高校教授学术造假20年,为何现在才被发现?

学术打假这场猫鼠游戏里,郭某绝对算得上“时间管理大师”。当普通学者在实验室熬夜做数据时,他在伪造论文引用次数;当青年教师为课题经费发愁时,他正把国家科研经费当私人提款机。要不是2025年9月那封举报信捅破窗户纸,这位“学术裁缝”还能继续用拼凑的皇帝新衣招摇过市。难怪网友调侃:查重软件能揪出论文抄袭,却查不出一个人的学术人生都是Ctrl+C。

展开全文

高校引进人才的“萝卜招聘”现象,在郭某事件中暴露得淋漓尽致。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里那句“材料审核把关不严”的轻描淡写,掩盖不了某些高校“见帽子就抢”的饥渴症。当海外学历不需要教育部认证,当论文成果不经过同行评议,这种“睁眼装瞎”的引进机制,本质上就是学术腐败的温床。要知道,连菜市场挑西瓜都要敲一敲听声,怎么引进个教授反而不看真材实料了?

高校教授学术造假20年,为何现在才被发现?

比起郭某的学术造假,更值得警惕的是沉默的共谋体系。那些在论文合作中“被署名”的学者,那些在经费报销时“被签字”的行政人员,甚至那些明知有问题却选择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评审专家,共同构成了学术不端的保护伞。就像网友说的:一个水博士不可怕,可怕的是整个池塘都在帮他注水。

当江苏科技大学忙着撤下官网信息时,真正该撤下的是“唯论文、唯帽子”的考评指挥棒。建议高校以后引进人才时,别光盯着简历上的烫金大字,不妨学学婚恋网站的验证机制——学历要学信网认证,论文要数据库验真,连海外经历都得查出入境记录。毕竟招教授不是买盲盒,不能拆开后才发现是“学术山寨货”。

学术打假不能总靠内部举报这种“自杀式袭击”。是时候建立全国联网的学术诚信档案了,让每个学者的论文、专利、项目都像快递物流一样全程可追溯。下次再有“郭教授”想给简历注水时,系统自动弹出红色警报:亲,您1994年的高考成绩与档案记录不符哦!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oyk9.cn/53237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